188金宝博- 金宝博官方网站- APP下载不买房就炒股专家对居民“储蓄入市”建议不靠谱

2025-09-25

  188金宝博,金宝博官方网站,金宝博APP下载

188金宝博- 金宝博官方网站- 金宝博APP下载不买房就炒股专家对居民“储蓄入市”建议不靠谱

  日前,在重庆一个小区便利店购物的几个居民,正在讨论银行利率越来越低的问题。张女士近来有了新烦恼——她存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到期后,发现利息又降了。此时,她的邻居们都在讨论买基金的话题。“就像家里的水龙头,以前往银行水池里放水,现在总想看看别的池子是不是能积更多水。”这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当下许多居民的困惑。

  上述例证这就像一个家庭的支出账单,虽然家庭总收入还在增加,但花在不同项目上的比例已经改变。的确,银行存款这个“老账本”的分量在减轻,而股票、基金这些“新账本”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当下,居民和企业庞大的定期存款正迎来集中到期高峰,一场规模巨大的“存款活化”进程已启动。根据东吴证券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近期金融数据显示,存款“搬家”的迹象日益明显。2025年7月至8月,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合计超季节性增加3.03万亿元,引发市场对“储蓄入市”的广泛关注。

  该研究报告指出,释放家庭储蓄潜力的过程将是循序渐进的,并提出了一个两阶段路线年内,通过恢复市场信心,引导6-7万亿超额定存进入股市等风险资产;其次是在未来6-8年内,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通胀预期,逐步释放30万亿的庞大储蓄池。

  报告没有提购买房屋,或许与居民买房已失去投资价值有关。早在2017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公开场合提到“未来8年房子可能最不值钱”,并比喻“房价如葱”,建议年轻人暂缓购房。马云的建议是告诉大家守住钱比赚快钱更重要。毕竟现在钱是越来越难赚了,手里有钱大家才有抗风险能力,只有看清趋势、合理配置资产,才能守住自己的钱包。

  东吴证券的专家认为,既然买房已没有投资价值,那么,“储蓄入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也存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如果居民能够掌握一定的投资知识和技巧,做好资产配置,是有可能在股市中获得收益的。然而,这样的建议并不靠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居民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和技能,研究股票需要大量财务知识和一定数学能力,股票的估值更是困难,他们无论是信息获取能力还是数据分析能力都远远比不上专业的投资机构。

  另一方面,股市波动极大,居民不一定能承受得了,容易影响投资心态进而影响投资操作。而且,市场上存在一些所谓的“专家”,他们并没有专业背景,却在网上信口开河地给出投资建议,让居民全仓投入股市,结果导致他们亏损严重。

  其实,炒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这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市场中,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炒股的。例如,A股市场中,普通股票有10%、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甚至有20%的涨跌幅限制,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巨大的资本损失。

  历史上居民“储蓄入市”的现象,确实与特定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行为密切相关。这些“储蓄入市”事件通常是低利率环境、资产赚钱效应、政策引导,以及投资渠道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居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钱放在银行不但跑不赢通胀,还越存越“缩水”。毕竟,利率下降了,但水果、肉蛋、日用品的价格却没有降,该贵的还是贵,即便将钱放在居民手里也不敢随便花。

  更多居民担忧,将钱投入股市、基金、理财难以稳定盈利,尤其是一些居民听到或看到“专家”将银行存款转入股市赚钱的建议,很容易陷入“追涨杀跌”的恶性循环。对于不了解相关潜在风险、技术或缺乏金融知识的用户,没必须盲目参与股市或其他投资活动。

  投资股市本质是认知的变现,机会与深渊的分野,最终取决于居民投资的准备和实施程度。如果好不容易存了一笔钱却迫不及待的投入股市,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他们高估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188金宝博- 金宝博官方网站- 金宝博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